棉花糖小说网 - 言情小说 -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486

分卷阅读486

    将之抛到了脑后。

很快轮到他们这伙人受搜查。

搜查的官兵看到他们一行五人,从杜锦宁的十四岁到许成源的二十岁,都是朝气蓬勃的;杜锦宁和齐慕远的出众容貌就不说了,便是梁先宽、方少华和许成源都是相貌端正、唇红齿白的。

再加上大家今天穿的都是茧绸长衫,或是在腰上垂着玉佩,或是戴着玉冠,举手投足都是大家风范,一个个气宇轩昂,那些官兵的态度不自觉的就变好了许多,说话都是轻柔了一些,举止也放缓不少。拱手让几人宽衣解带,客客气气地搜查了一下,就挥手放了行。

大家这时候才知道杜锦宁让大家做清贵打扮的用意。

不过这不是说话的地方,大家悄悄对杜锦宁竖了个大拇指,便鱼贯着进了贡院,领了考号便各奔东西,各自去寻自己的考舍了。

☆、第五百一十八章奇葩的考题

这一次杜锦宁没有抽到臭号,也没跟祁思煜这些看不顺眼的坐对面,虽说考舍的位置不是很好,但跟前两次比已算是不错的了。

杜锦宁虽说在府城里上学,但原籍仍是漓水县的,要跟着漓水县的考生一起入考场。而漓水县这一次被排在后面入场,等她们进到贡院找到自己的考舍坐下时,天色已不早了。

把考舍收拾一番,坐下歇息没多久,云板就被敲响,胥吏领着差役们开始分发试卷。

拿到空白的试卷,杜锦宁就知道这一次又是当场出题,没有刻印试卷了。不过这也在她的意料之中。

六个人,五个派系,出题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争执多少妥协多么平衡。

虽说出题是主考官和副考官的事,但四个同考官想来也不是吃素的,肯定要防止主考和副主考出他们早已打定主意要出的题。两人虽然不敢泄露考题,但平时教导晚辈的时候偏向于哪些题型,偏向于四书五经中的那一本书,那都是有迹可寻的。如果任由他们出题,解元岂不是很容易就落到他们囊中了吗?

所以出题时互相阻挠下绊子挑刺那是肯定的,不到考试的最后一刻,考试的题目就定不下来,哪里有时间去刻印呢?

可饶是杜锦宁对于题目已很有心理准备了,等衙役举着写着题目的牌子在考舍里走动,看清楚牌子上写的题目时,杜锦宁的表情就变成了:⊙▂⊙

其他考生则是满脸懵逼。

这是什么鬼?

衙役手里拿着的牌子,上面就画了个圈:“0”。

这年头可没有英文,也没有阿拉伯数字,这么个圈圈,到底是个什么意思?

有那胆子大一些的考生实在忍不住,拱手对衙役道:“这位差爷,请问您是不是拿错牌子了?”

衙役能来贡院举牌子,那也是识字的,念过几年书。刚才他从副主考官手上接过牌子时,也是满心不解的,还僭越地问了副主考官一句,却被副主考官骂了个狗血淋头。

此时他板着一张严肃脸,回道:“没错。”说着也不理会这些人,径直朝前面走去。

没错?

那个圈圈,就是今年乡试的策论题?

要不要这么坑?

众考生的心理是崩溃的。

杜锦宁惊愕之后,倒是很快淡定下来。

她纵横考场两辈子,什么奇葩的题目没见过?做个脑筋急转弯的现代人,思维天马行空,还怕跟这些读四书五经读得脑袋僵化了的古人比解题么?

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圈圈,她都能扯出几千上万字的说法来。

她提起笔,在草稿纸上端端正正地画了一个圈。

有三天的时间,做两篇策论题,一首试帖诗,时间对她来说绰绰有余,她倒是不急着解题。一会儿等把题目抄完,再慢慢思考如何来写这道题。

不一会儿,另一个举牌子的衙役走到了她面前。

他举的是第二道策论题。

“君夫人阳货欲。”

看清楚牌子上的字,杜锦宁挑了一下眉,一脸淡定地把题目给抄了下来。

隔壁考舍的考生看着这几个字,却是一脸懵逼。

这是啥?

这六个字他都认识,六个字凑在一起是什么个意思,他似乎、好像……怎么看不明白呢?

说不明白,也不是。只是吧,这难道真是他理解的那个意思?

如果真是那个意思,这些出题的主考官难道脑袋被门夹了吗?这种题也敢出?他们不怕回到京城去被皇上责怪吗?再者,这贡院里关着一千号男人,你叫大家洋洋洒洒写上几百上千字,对这位“君夫人”表现“阳货欲”,这是想干嘛?

这个题目太过那啥,而且有了前面一个奇葩题目打底,这个题目他也不敢问是不是出题出错了,浑身颤抖地把题目给抄下来。

为啥浑身颤抖?

要知道这是科举考试啊。他这些年多少个日夜的寒窗苦读,多少个日夜的灯下发奋!家人省吃捡用地从牙缝中省出钱财来供他念书,就期盼着他能考上举人,过上好日子。况且三年一考的乡试,这是在熬生命啊。他都是四十几岁的人了,如果这一届能考上举人,就还有可能继续努力考中进士。可这次考试一耽搁,他可能一辈子就止步在秀才,再也没时间去参加会试、殿试了。他参加乡试的机会如此宝贵,这次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的脑袋却集体被门夹了,出这样坑爹的题目,不是夭拿他的希望,拿他的生命开玩笑吗?

他颤抖着手抄完题目之后,就彻底崩溃了,坐在那里抹着眼泪,哽咽得难以自抑。

☆、第五百一十九章破题

两个考舍之间就隔了一层薄木板,杜锦宁的听觉又敏锐,尽管隔壁考生尽量压低了自己的哭声,还是传到了杜锦宁耳里。

杜锦宁轻轻叹了一口气,摇了摇头。

第一道题,对于古代这些习惯了循规蹈矩的书生来说,可能觉得考官故意为难他们。但杜锦宁觉得,这题目除了坑爹一点,还是有可取之处的,至少这题目不僵化,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考生的想象,挖掘他们的潜力,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。

这比出一个固定的题目让大家写有意思多了。

就像后面的高考作文,不再出全命题作文,而是通过一两则材料,让大家从中得到感悟,写出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,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,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写官样文章。

以这样的题目来选拔人才,就能选出思维敏捷,头脑灵活的人。这对于整个国家是有利的。

就是第二题坑爹了一点,有点莫名其妙。截搭题不好好截搭,藏头露尾,让人费解。

这次考试是三题策论题,一首诗帖诗。

大概是主考官们也知道前面两道题出的有些过份,第三题策论题和试帖诗出得倒是很平常。

杜锦宁把题